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 续自汗出, 无大 热者. 又治里水, 一身面目黄肿, 其脉沉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令 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 ( 切 ) 三两 大枣 ( 擘 ) 十五枚 甘 草一两恶风加附子一枚 ( 炮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麻黄, 去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分三服. 【集注】喻昌曰: 越婢汤者, 示微发表于不发之方也, 大率取其通调 营卫. 麻黄, 石膏二物, 一甘热, 一甘寒, 合而用之, 脾偏于阴则和 以甘热, 胃偏于阳则和以甘寒. 乃至风热之阳, 水寒之阴, 凡不和于 中土者, 悉得用之何也? 中土不和, 则水谷不化其精悍之气以实营卫 .营卫虚, 则或寒, 或热之气, 皆得壅塞其隧道, 而不通于表里. 所 以在表之风水用之, 而在里之水兼渴, 而小便自利者, 咸必用之, 无 非欲其不害中土耳. 不害中土, 自足消患于方萌矣. 赵良曰: 五脏各 一其阴阳, 独脾胃居中而两属之. 故土不独成四气, 土亦从四维而后 成, 不惟火生而已. 于是四方有水寒之阴, 即应于脾, 风热之阳, 即应于胃, 饮食五味之寒热, 凡入于脾胃者亦然. 一有相干, 则脾气 不和, 胃气不清, 而水谷不化其精微, 以行营卫, 以实阴阳也. 甘者 ,土之本味, 所以脾气不和, 和以甘热, 胃气不清, 清以甘寒. 麻黄 之甘热, 走手足太阴经, 连于皮肤, 行气于三阴, 以祛阴寒之邪; 石 膏之甘寒, 走手足阳明经, 达于肌肉, 行气于三阳, 以祛风热之邪. 既用其味甘以入土, 用其寒, 热以和阴阳, 用其性善走以发越脾气 , 更以甘草和中缓急, 二药相协而成功. 大枣之甘, 补脾中之血; 生姜 之辛, 益胃中之气. 恶风者阳虚, 故加附子以益阳. 风水者, 则加术 以散皮肤间风水气, 发谷精以宣营卫, 与麻黄, 石膏为使, 引其入土 也.越婢之名, 不亦宜乎? 【按】喻昌所论明析, 赵良之说, 能细剖其理, 开悟后学, 故两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