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栀子豉汤
附: 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身重烦躁, 心中愦愦, 怵惕 懊??, 目疼鼻干, 不得卧. 栀子 ( 擘 ) 十四枚 香豉 ( 绵裹 ) 四合,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 煮栀子, 得二升半; 纳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止后服. 若少气者, 加甘草二两. 若呕者, 加生姜三两. 若下后 心烦腹满, 起卧不安者, 去香豉加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若医以丸药 下之,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 去香豉加干姜二两. 若身热发黄者, 去 香豉加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 太阳以心腹为里, 阳明以心腹为表. 盖阳明之里是 胃实, 不特发热恶热, 目痛鼻干, 汗出身重, 谓之表; 一切虚烦虚热 ,咽燥口苦舌胎, 腹满烦躁不得卧, 消渴而小便不利, 凡在胃之外者 ,悉是阳明之表也. 仲景制汗剂, 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 制吐剂是引 阳明表邪之出路, 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 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 太阳当汗而反吐之, 便见自汗出不恶寒, 饥不能食, 朝食暮吐, 欲食 冷食, 不欲近衣等证, 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 当栀子豉汤吐之. 阳 明当吐而不吐, 反行汗下, 温针等法, 以致心中愦愦, 怵惕懊??, 烦 躁舌胎等证, 然仍在阳明之表, 仍当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苦能涌泄, 寒能胜热, 其形像心, 又赤色通心, 故主治心中上, 下一切证. 豆形 像肾, 又黑色入肾, 制而为豉, 轻浮上行, 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 ,一吐而心腹得舒, 表里之烦热悉解矣. 所以然者, 急除胃外之热, 不致胃家之实, 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 热伤气者少气, 加 甘草以益气, 虚热相搏者多呕, 加生姜以散邪. 若下后而心腹满, 起 卧不安, 是热已入胃, 便不当吐, 故去香豉. 屎未燥硬, 不宜复下, 故只用栀子以除烦, 佐枳朴以泄满, 此两解心腹之妙, 又小承气之轻 剂也. 若以丸药下之, 身热不去, 知表未解也, 心中结痛, 知寒留于 中也. 表热里寒, 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 倍干姜之辛以逐寒, 而表热 自解, 里寒自除. 然非吐不能达表, 故用此以探吐之, 此又寒热并用 ,为和中解表之剂矣. 内外热炽, 肌肉发黄, 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 , 柏皮, 甘草色黄而润, 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 形色之病, 仍假形 色以通之. 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 夫栀子之性, 能 屈曲下行, 不是上涌之剂, 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 能令人吐耳. 观瓜 蒂散必用豉汁和服, 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 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 是 取其横开. 栀子厚朴汤, 以枳朴易豉, 是取其下泄. 似皆不欲上越之 义,虽苦亦能作涌, 然非探吐不能吐也. 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 则栀 子之性自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