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疏凿饮子
治遍身水肿, 喘呼口渴, 大小便秘. 羌活 秦艽 槟榔 大腹皮 商陆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泽泻 赤 小豆等分加姜皮, 水煎服. 【注】经曰: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若水饮阻于内, 风寒束 于外, 则三焦之气化不行. 上焦之如雾, 中焦之如沤, 同为下焦之如 渎也. 以致水气外泛, 皮肤作肿, 内停腹里作胀, 上攻喘咳呕逆, 下 蓄小便不利, 种种诸证, 而治法总不外乎表里也. 小青龙汤, 真武汤 ,越婢汤, 五苓散, 疏凿饮子五方, 皆治有水气兼表里证之药也. 小 青龙汤治表里寒实, 中有水气, 真武汤治里有虚寒, 中兼水气. 二证 俱内不作胀, 外不作肿, 故一以麻, 桂辈散寒以行水; 一以姜, 附辈 温寒以制水也. 越婢汤治表里实热, 中有水气, 五苓散治表里虚热, 中有水气. 故一以麻黄, 石膏, 散肤之水, 清肌之热, 以消肿也; 一 以桂, 苓, 术, 泽, 解肌表热, 利所停水, 以止吐也. 疏凿饮子治表 里俱实, 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 遍身水肿喘胀便秘者. 故以商陆为君 ,专行诸水. 佐羌活, 秦艽, 腹皮, 苓皮, 姜皮, 行在表之水, 从皮 肤而散; 佐槟榔, 赤豆, 椒目, 泽泻, 木通, 行在里之水, 从二便而 出.上下, 内外, 分消其势, 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 至于越婢汤 :加半夏者, 因喘气上逆, 用之降逆也. 加附子者, 因汗出恶风, 散 表固阳也. 小青龙汤加石膏者, 因喘而烦燥, 用之兼清胃热也. 五苓 散以术, 桂易滑石, 阿胶, 名猪苓汤, 专清阴兼治水也. 真武汤, 去 生姜加人参, 名附子汤, 专温阳不治水也. 由此可知仲景用方, 于群 温剂中, 加以大寒之品; 大寒剂中, 加以辛热之品. 去桂枝加滑石, 则不走外; 去生姜加人参, 则不治水. 其转换变化, 神妙如此, 拘拘 之士, 不足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