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 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 ( 炙 ) 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破八片 ) 一枚. ,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 汗后复下, 或下后复汗, 误而又误, 变成 坏病. 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 则转属三阳, 阳衰而从寒化, 则系在三 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 皆坏病也. 烦燥虽六经俱有, 而多见于太阳 ,少阴者, 太阳为真阴之标, 少阴为真阳之本也. 未经汗下而烦躁, 多属阳, 其脉实大, 其证渴热, 是烦为阳盛, 躁为阴虚. 已经汗下而 烦躁, 多属阴, 其脉沉微, 其证汗厥, 是烦为阳虚, 躁为阴极也. 夫 先下后汗, 于法为逆, 外无大热, 内不渴呕, 似乎阴阳自和, 而实妄 汗亡阳, 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 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盛阴偏安于阴分 ,故夜而安静. 脉沉微, 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 附子壮阳以 配阴. 姜, 附者, 阳中阳也, 生用则力更锐, 不加甘草则势更猛, 是 方比四逆为峻, 救其相离, 故当急也. 先汗后下, 于法虽顺, 若病不 解,厥悸仍然, 骤增昼夜烦躁, 似乎阴盛格阳, 而实肾上凌心, 皆因 水不安其位, 挟阴邪而上乘, 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 用茯苓君四逆 ,抑阴以伐水. 人参佐四逆, 生气而益阳. 参, 苓君子也, 兼调以甘 草,比四逆为缓, 阴阳不急, 故当缓也. 一去甘草, 一加参, 苓, 而 缓急自别, 仲景用方之妙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