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四 > 痰饮总括
1.阴盛为饮阳盛痰, 稠浊是热沫清寒, 燥少粘连咯不易, 湿多易出 风掉胘, 膈满呕吐为伏饮, 支饮喘咳肿卧难, 饮流四肢身痛溢, 嗽引 胁痛谓之悬, 痰饮素盛今暴瘦, 漉漉声水走肠间, 饮留肺胸喘短渴, 在心下悸背心寒. 【注】饮则清稀, 故为阴盛. 痰则稠浊, 故为阳盛. 稠浊, 是热痰属 心也. 沫清, 是寒痰属肾也. 少而粘连咯不易出, 是燥痰属肺也. 多 而易出, 是湿痰属脾也. 搐搦眩晕, 是风痰属肝也. 膈上痰满, 呕吐 痰涎, 此饮留于膈间, 名曰伏饮也. 喘咳面肿不得卧, 此饮留于肺, 名曰支饮也. 饮流四肢, 身体重痛, 此饮留行于体, 名曰溢饮也. 咳 嗽引胁疼痛, 此饮留于胁下, 名曰悬饮也. 素盛今瘦, 漉漉有声, 水 走肠间, 此饮留于肠胃, 名曰痰饮也. 凡饮留于胸肺, 则喘满短气而 渴.饮留于膈下, 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二陈汤 燥痰汤 2.诸痰橘半茯苓草, 惟有燥者不相当, 风加南星白附子, 热加芩连 寒桂姜, 气合四七郁香附, 虚入参术湿入苍; 燥芩旋海天冬橘, 风消 枳桔贝蒌霜. 【注】诸痰, 谓一切痰, 皆宜二陈汤治之. 即橘红, 半夏, 茯苓, 甘 草也. 因有苓, 半, 性过渗燥, 故与燥痰不相当也. 根据本方风痰加南 星,白附子. 热痰加黄芩, 黄连. 寒痰加干姜, 肉桂. 气痰加厚朴, 苏叶, 即是合四七汤也. 因郁生痰加香附. 气虚有痰加人参, 白术即 六君子汤也. 湿痰加苍术. 燥痰宜用燥痰汤, 即枯黄芩, 旋覆花, 海 石,天冬, 橘红, 风化芒硝, 枳壳, 桔梗, 贝母, 枯蒌霜也. 茯苓指迷丸 3.茯苓风消枳壳半, 痰饮平剂指迷丸, 寒实瓜蒂透罗治, 热实大陷 小胃丹. 【注】指迷丸, 治一切痰饮平和之剂, 即茯苓, 风化芒硝, 枳壳, 半 夏也. 痰饮寒实者, 用瓜蒂散吐之, 或用透罗丹下之. 热实者, 在膈 上用大陷汤, 丸, 在三焦用小胃丹攻之. 半夏茯苓汤加丁香汤 越婢加术汤 4.流饮控涎苓桂治, 伏饮神佑半苓丁, 支饮葶苈悬十枣, 溢饮越术 小青龙. 【注】留饮者, 谓一切饮留于上下, 内外也. 实者用控涎丹攻之, 虚 者用苓桂术甘汤温之. 伏饮实者用神佑丸, 虚者用半夏三钱, 茯苓二 钱,丁香一钱, 生姜三钱, 煎服治之, 即半夏茯苓汤加丁香也. 支饮 用葶苈大枣汤. 悬饮用十枣汤治之. 溢饮有热者用越婢加术汤, 即黄 麻,石膏, 甘草, 生姜, 大枣, 加苍术也. 有寒者用小青龙汤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