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 ( 炙, 去皮 ) 二两 枳实三枚 , 右三味, 以水四 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三服. 初服汤当大便, 不尔再服, 以 利为度. 得便即止服. 【集注】柯琴曰: 诸病皆因于气, 秽物之不去, 由于气之不顺也. 故 攻积之剂, 必用气分之药, 因以承气名汤. 方分大, 小者, 有二义焉 :厚朴倍大黄, 是气药为君, 名大承气; 大黄倍厚朴, 是气药为臣, 名小承气. 味多性猛, 制大其服 , 欲令大泄下也, 因名曰大; 味寡 性缓, 制小其服, 欲微和胃气也, 因名曰小. 且煎法更有妙义, 大承 气用水一斗, 煮枳朴, 取五升, 去滓, 纳大黄, 再煮取二升, 纳芒硝 ,何哉? 盖生者气锐而先行, 熟者气纯而和缓, 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 屎,大黄继通地道, 而后枳, 朴除其痞满. 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 不 分次第, 同一大黄, 而煎法不同, 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 喻昌曰: 『金匮』治痉为病, 胸满口噤, 卧不着席, 脚挛急必齘齿, 可与大承 气汤, 乃死中求生之法也. 『灵枢』谓热而痉者死, 腰折, 瘛瘲, 齿 齘也. 兹所云卧不着席, 即腰折之变文. 脚挛急, 即瘛瘲之变文. 且 齘齿加以胸满口噤, 上, 中, 下三焦热邪充斥, 死不旋踵矣. 在伤寒 证腹满可下, 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 须知所谓胸满, 谓其邪尚在 表, 故不可下. 此证入里之热, 极深极重, 匪可比伦, 况阳热深极, 阴血立至消亡, 即稍稍下之, 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 故取此汤以承 领其一线之阴气, 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 因而得生者多矣. 「可与」 二字甚活, 临证酌而用之, 初非定法也. 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 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 学者欲为深造, 端在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