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 六日,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 饮食, 心烦喜呕, 口苦耳聋, 脉弦数者, 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 宜此汤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 ( 炙 ) 三两 生 姜( 切 ) 三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 ,去半夏, 人参, 加栝蒌实. 若渴者, 去半夏加人参 , 栝蒌根. 若 腹中痛, 去黄芩加芍药. 若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 若心下悸, 小 便不利者, 去黄芩加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 参加桂枝, 温覆取微 似汗愈. 若咳者, 去人参, 大枣, 生姜, 加五味子, 干姜. 【集注】程应旄曰: 方以小柴胡名者, 取配乎少阳之义也. 至于制方 之旨及加减法, 则所云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尽之矣. 何则 ?少阳脉循□肋, 在腹阳背阴两岐间, 在表之邪欲入里, 为里气所拒 ,故寒往而热来. 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 故胸□苦满. 神识以拒而昏 困,故嘿嘿. 木受邪则妨土, 故不欲食. 胆为阳木而居清道, 为邪所 郁,火无从泄, 逼炎心分, 故心烦. 清气郁而浊, 则成痰滞, 故喜呕 ,呕则木火两舒, 故喜之也. 此则少阳定有之证, 其余或之云者, 以 少阳在人身为游部, 凡表里经络之罅, 皆能随其虚而见之, 不定之邪 也.据证俱是太阳经中所有者, 特以五, 六日上见, 故属之少阳, 半 表半里兼而有之, 方是小柴胡证. 方中以柴胡疏木, 使半表之邪得从 外宣, 黄芩清火, 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 半夏豁痰饮, 降里气之逆. 人参补久虚, 助生发之气. 甘草佐柴, 芩调和内外, 姜, 枣佐参, 夏 通达营卫, 相须相济, 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 至若烦而不呕者, 火成 燥实而逼胸, 故去人参, 半夏加栝蒌实也. 渴者, 燥已耗液而逼肺 , 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 腹中痛, 木气散入土中, 胃阳受困, 故去黄芩 以安土, 加白芍以戢木也. □下痞硬者, 邪既留则木气实, 故去大枣 之甘而泥, 加牡蛎之咸而软也. 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水邪侵乎心矣 ,故去黄芩之苦而伐, 加茯苓之淡而渗也. 不渴身肌有微热者, 半表 之寒尚滞于肌, 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 咳者, 半表之寒凑入于肺 ,故去参, 枣加五味子, 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 虽肺寒不减黄芩, 恐 干姜助热也. 总之, 邪在少阳, 是表寒里热, 两郁不得升之, 故小柴 胡之治, 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