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桂苓甘术汤
治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 又曰: 短气有微 饮,当从小便去之, 桂苓甘术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 取三升, 分温三服, 小便则利. 【集注】赵良曰: 『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 谓痰饮 积于心胞, 其病则必若是也. 目眩者, 痰饮阻其胸中之阳, 不能布精 于上也. 茯苓淡渗, 遂饮出下窍, 因利而去, 故用以为君. 桂枝通阳 输水走皮毛, 从汗而解, 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 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 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夫短气有微饮, 此水饮停蓄, 呼吸不利而然也. 『金匮』并出二方, 妙义益彰. 呼气之短, 用苓桂 术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 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 吸气之短, 用肾气丸 之重降以通其阴, 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按】风水, 阳水也; 石水, 阴水也. 阳水多实, 阴水多虚. 阳水在 上,故多喘; 阴水在下, 故多满. 所以治阳水用散用攻, 治阴水用温 用补. 然阴中必有阳, 此方治阴水之在阳而上者也, 肾气丸治阴水之 在阴而下者也. 于此推之, 阳中亦必有阴, 故有小青龙阳, 五苓散之 治法也. 今举世不分阴阳虚实, 皆以金匮肾气汤治之, 服之不效, 终 不改辙, 每至吐血而死, 良可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