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订正仲景全书

原序

卷二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白虎汤方 小承气汤方 麻仁丸方 调胃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土瓜根方 猪苓汤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茵陈蒿汤方 栀子柏皮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小柴胡汤方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黄连汤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理中圆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附子汤方 四逆汤方 白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吴茱萸汤方 四逆散方 黄连阿胶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苦酒汤方 桃花汤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白头翁汤方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 枳实栀子鼓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烧裈散方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阳旦汤方(补)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 甘草附子汤方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四逆加人参汤方 辨可汗病脉证篇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辨可吐病脉证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辨可下病脉证篇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平脉法篇 辨脉法篇 伤寒论注正误存疑.. 太阳上篇正误 太阳中篇正误 太阳下篇正误 阳明篇正误 少阳篇正误 太阴篇正误 少阴篇正误 厥阴篇正误 合病并病篇正误 坏病篇正误 痉湿暍病篇正误 霍乱篇正误 辨可下篇正误 平脉法正误 辨脉法正误 太阳上篇存疑 太阳下篇存疑 阳明篇存疑 少阴篇存疑 坏病篇存疑 痉湿暍病篇存疑 辨不可汗病篇存疑 辨不可下病篇存疑 陶隐居『名医别录.. 附三阳三阴经各图 附伤寒刺灸等穴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 痉湿病暍脉证并治.. 大承气汤方 栝蒌桂枝汤方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防己黄耆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一物瓜蒂汤方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洗方 栝蒌牡蛎散方 百合知母汤方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鸡子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苦参汤方 雄黄熏方 赤小豆当归散方 升麻□甲汤方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圆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 蜀漆散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 乌头汤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小建中汤方 黄耆建中汤方 八味肾气丸方 酸枣汤方 大黄□虫圆方 薯蓣圆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桔梗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射干麻黄汤方 麦门冬汤方 皂荚圆方 越婢加半夏汤方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厚朴麻黄汤方 泽漆汤方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桂枝加桂汤方 奔豚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赤石脂圆方 薏苡附子散方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人参汤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 附子梗米汤方 大建中汤方 赤圆方 厚朴三物汤方 大黄附子汤方 厚朴七物汤方 大柴胡汤方 乌头煎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乌头桂枝汤方 瓜蒂散方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 麻子仁丸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 柏叶汤方 泻心汤方 黄土汤方 赤小豆当归散 桂枝救逆汤方 半夏麻黄丸方

卷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小半夏茯苓汤方 小半夏汤方 半夏加茯苓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肾气丸方 甘遂半夏汤方 厚朴大黄汤方 苓桂术甘汤方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十枣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 泽泻汤方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 肾气丸方 五苓散方 猪苓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文蛤散方 栝蒌瞿麦丸方 蒲灰散方 滑石白鱼散方 茯苓戎盐汤方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 越婢加术汤方 枳实白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 防己黄耆汤方 越婢汤方 防己茯苓汤方 越婢加术汤方 甘草麻黄汤方 蒲灰散方 麻黄附子汤方 杏子汤方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 桂枝加黄耆汤方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 桂枝加黄耆汤方 大黄硝石汤方 茵陈五苓散方 小半夏汤方 茵陈蒿汤方 硝石矾石散方 小建中汤方 栀子大黄汤方 猪膏发煎方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 小半夏汤方 猪苓散方 小柴胡汤方 四逆汤方 茱萸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干姜散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大黄甘草汤方 生姜半夏汤方 文蛤汤方 大半夏汤方 茯苓泽泻汤方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诃黎勒散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白头翁汤方 桃花汤方 桂枝汤方 栀子鼓汤方 紫参汤方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大黄牡丹汤方 王不留行散方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 藜芦甘草汤方(缺.. 鸡屎白散方 蜘蛛散方 甘草粉蜜汤方 乌梅圆方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 桂枝汤方 桂枝茯苓丸方 芎归胶艾汤方 当归芍药散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葵子茯苓散方 当归散方 白术散方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 小柴胡汤 大承气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枳实芍药散方 下瘀血汤方 阳旦汤方 竹叶汤方 竹皮大丸方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半夏厚朴汤方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小青龙汤方 泻心汤方 温经汤方 土瓜根散方 旋覆花汤方 大黄甘遂汤方 抵当汤方 矾石丸方 红蓝花酒方 当归芍药方 小建中汤方 肾气丸方 蛇床子散方 狼牙汤方 膏发煎方 小儿疳虫蚀齿方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 长服诃梨勒丸方 三物备急丸方 治伤寒令愈不复,.. 救卒死方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 救卒死四肢不收失.. 救小儿卒死吐利不.. 救卒死、客忤死,.. 救溺死方 治坠马及一切筋骨..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 治食生肉中毒方 治食六畜鸟兽肝中.. 治马肝毒中人未死..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 治啖蛇牛肉食之欲.. 治食牛肉中毒方 治食犬肉不消成病.. 鸟兽有中毒箭死者.. 脍食在胃不化,吐.. 食脍多不消,结为.. 食鱼后食毒两种烦.. 食鯸?鱼中毒方 食蟹中毒治之方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食诸果中毒治之方 治食诸菌中毒闷乱.. 肉桂煎汁饮之 食躁式躁方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痉湿暍第二 疟病第四 中风历节第五 血痹虚劳第六 肺痿肺痈欬嗽上气..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第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 痰饮欬嗽第十三 消渴小便利淋第十.. 水气病第十五 黄疸病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第十七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 妇女产后病第二十.. 妇人杂病第二十二 杂疗第二十三 果实菜谷禁忌第二..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百合狐惑阴阳毒第.. 血痹虚劳第六 奔豚气第八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第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 痰饮欬嗽第十三 水气病第十五 黄疸病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第十..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 妇人妊娠第二十 妇人产后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第二十二 杂疗第二十三 删补名医方论 独参汤 参附汤 生脉饮 保元汤 四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当归补血汤 佛手散 四物汤 圣愈汤 地骨皮饮 犀角地黄汤 四生丸 当归六黄汤 黄耆建中汤 双和饮 人参养荣汤 归脾汤 妙香散 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汤 朱砂安神丸 补中益气汤 治阴.. 升阳益胃汤 升阳散火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 清暑益气汤 清燥汤 白术附子汤 葛花解酲汤 平胃散 枳术丸 资生丸 六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 资生肾气丸 大补阴丸 封髓丹 虎潜丸 滋肾丸 琼玉膏 龟鹿二仙胶 四神丸 二神丸 续命汤 三生饮 治猝中,.. 稀涎千缗汤 秦艽升麻汤 防风黄耆汤 玉屏风散 黄耆五物汤 羌活愈风汤 清热化痰汤 防风通圣散 九味羌活汤 活人败毒散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治阳.. 参苏饮 藿香正气散 麻黄加术汤 桂枝附子汤 栝蒌桂枝汤 水解散 二圣救苦丹  天水散 香薷饮 黄连解毒汤 三黄汤 二黄汤 三黄石膏汤 凉膈散 竹叶黄耆汤 清胃散 导赤散 五淋散 八正散  逍遥散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泻青丸 当归龙荟丸 越婢加半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清燥救肺汤 治诸.. 麦门冬汤 人参清肺汤 人参定喘汤  人参泻肺汤 泻白散  阿胶散 二陈汤 温胆汤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外台茯苓饮 礞石滚痰丸 指迷茯苓丸 金匮枳术汤 桂苓甘术汤 疏凿饮子 葶苈大枣泻肺汤 苏葶定喘丸 舟车神佑丸 实脾饮 清脾饮 芍药汤 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越鞠汤丸 四磨饮 备急丸 磁朱丸 石斛夜光丸 洗刀散 失笑散 独圣散 大黄??虫丸 仙方活命饮 托里消毒散  桂枝汤 治风寒在..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加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小建中汤 炙甘草汤 桂枝人参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 五苓散附茵陈五苓..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 十枣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更衣丸 麻仁丸 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并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小陷胸汤 大陷胸汤丸 三物白散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旋覆代赭石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理中汤丸 干姜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附子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吴茱萸汤 乌梅丸 赤石脂禹余粮汤 白头翁汤 四诊心法要诀

卷四

运气要诀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 五行质气生克制化.. 运气合脏腑十二经.. 主运歌 主气歌 客运歌 客气司天在泉间气.. 运气分主节令歌 五音主客太少相生.. 五运齐化兼化六气.. 六十年运气上下相..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 天符太乙天符岁会.. 执法行令贵人歌 南北政年脉不应歌 五运气令微甚歌 五运平气太过不及.. 运气所至先后时歌 运气亢害承制歌 六气胜复歌 五运郁极乃发歌 天时地化五病二火..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 五行德政令化灾变.. 五行地化虫畜谷果.. 运气为病歌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 六气客气主病歌 运气当审常变歌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 阳明表病脉证 阳明热病脉证 阳明府病脉证 阳明慎汗慎下 少阳脉证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 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三阳合病并病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 太阴阳邪脉证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阳邪脉证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阳邪脉证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 两感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表证 里证 阳证 阴证 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 阳毒 阴毒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恶寒背恶寒辨 恶风 头痛 项强 身痛 烦躁不眠懊?? 自汗头汗 手足汗 潮热时热 谵语郑声 渴证 舌胎 胸胁满痛 呕证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目眩耳聋 腹满痛 吐证 热痢寒痢 但欲寐 阴阳咽痛 气上冲 饥不欲食 手足厥逆 少腹满痛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循衣摸床 太阳阳邪停饮 太阳阴邪停饮 少阴阳邪停饮 少阴阴邪停饮 喘急短气 心下悸 战振栗 呃逆哕噫 结胸 痞鞭 发黄 疹斑 衄血 吐血 大小便脓血 颐毒 狐惑 百合 热入血室 食复劳复 房劳复阴阳易 类伤寒五证 同伤寒十二证 易愈生证 难治死证 汇方 伤寒附法 解双散完素解利初.. 河间解利后法 中风总括 中风死候 类中风总括 伤风总括 痉病总括 痉病死证 破伤风 痹病总括 周痹 痹病生死证 痹入脏腑证 痿病总括 痿痹辨似 痿病治法 脚气总括 脚气死证 内伤总括 内伤外感辨似 虚劳总括 虚劳死证 虚劳治法 痨瘵总括 痨瘵治法 自汗盗汗总括 失血总括 失血死证 失血治法 消渴总括 消渴生死 消渴治法 神之名义 神之变化 五脏神情 神病治法 癫痫总括 诸气总括 诸气辨证 诸气治法 木香流气饮 分心气饮 遗精总括 浊带总括 痰饮总括 咳嗽总括 喘吼总括 喘急死证 肿胀总括 诸脉胀单腹胀肤胀.. 肠覃石瘕 水胀石水风水 胀满水肿死证 木香流气饮 水肿治法 实脾饮 疟疾总括 日作间作 疟昼夜作 疟早晏作 疟疾治法 清脾饮 清脾饮 痎疟疟母 霍乱总括 噎膈翻胃总括 呕吐哕总括 诸泄总括 泄泻死证 痢疾总括 痢疾死证 五色痢休息痢治法 疸证总括 疸病死证 积聚总括 积聚难证 积聚治法 疝证总括 疝证同名异辨 诸疝治法 头痛眩晕总括 头痛眩晕死证 眼目总括 外障病证 内障病证 内外障治 牙齿口舌总括 口舌证治 咽喉总括 肩背总括 心腹诸痛总括 胸胁总括 腰痛总括 小便闭癃遗尿不禁.. 小便闭遗尿死证 治癃闭熨吐汗三法 小便不通 大便燥结总括 结燥治法 妇科总括 天癸月经之原 妇人不孕之故 月经之常 月经异常 外因经病 内因经病 不内外因经病 血色不正病因 气秽清浊病因 愆期前后多少 经行发热时热 经行寒热身痛 经行腹痛 经行泻吐 错经妄行成吐衄崩 经水过多兼时下白.. 调经证治 先期证治 过期证治 经行发热时热证治 经行腹痛证治 经行身痛证治 经行吐泻证治 经行吐衄证治 调经门汇方 血滞经闭 血亏经闭 血枯经闭 久嗽成劳 妇人经断复来 师尼室寡经闭 血滞经闭证治 血枯血亏经闭证治 经闭久嗽成劳证治 妇人经断复来 室女师尼寡妇经闭.. 妇病难治 诊看妇人须先问经.. 经闭门汇方 崩漏总括 崩漏证治 崩漏门汇方 五色带下总括 带下证治 带下门汇方 症瘕积聚痞血血蛊.. 症瘕证治 食症证治 血症证治 痞证治 积聚证治 瘀血血蛊证治 癖疝证总括 癖证治 疝病证治 治诸积大法 症癖积痞血蛊门汇.. 胎孕之原 男女完实 种子时候 分男女论 双胎品胎 脉见有子 胎男女辨 辨别孕病 分经养胎 受孕分房静养 定胎母子二法 胎前用药三禁 安胎审宜调治 嗣育门汇方 胎前总括 恶阻总括 恶阻证治 胞阻总括 胞阻证治 子肿子气子满脆脚.. 子肿子气满脆脚皱.. 子烦证治 子悬胎上逼心证治 子痫证治 子嗽证治 转胞证治举胎 子淋证治 激经胎漏尿血总括 激经胎漏尿血证治 胎不安小产堕胎总.. 胎不安小产堕胎证.. 堕胎下血不止血瘀.. 子死腹中总括 子死腹中证治 辨子母存亡 胎兼症瘕 胎不长证治 子瘖证治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 脏燥证治 鬼胎总括 肠覃石瘕证治 胎前母子盛衰 胎前门汇方 临产 产室 择收生婆 惊生 试胎弄胎 坐草 临盆 交骨不开 盘肠生 难产 胞衣不下证治 产门不闭证治 血晕证治 恶露不下证治 恶露不绝证治 头疼证治 心胃痛证治 腹痛证治 少腹痛证治 胁痛证治 腰痛证治 遍身疼痛证治 腹中块痛证治 筋挛证治 伤食呕吐证治 呃逆证治 气喘证治 浮肿证治 发热总括 发热证治 寒热总括 寒热证治 自汗头汗总括 自汗头汗证治 中风证治 痉病证治 瘛瘲抽搐证治 不语证治 惊悸恍惚证治 妄言见鬼发狂证治 虚烦证治 发渴证治 咳嗽证治 衄血证治 痢证总括 痢疾证治 疟疾 蓐劳虚羸总括 蓐劳虚羸证治 血崩 大便秘结 小便淋闭 小便频数不禁淋沥 大便出血 败血成痈 产后虚实宜审 产后门汇方 乳汁不行证治 乳汁自涌证治 乳证总括 乳痈证治 吹乳证治 乳岩证治 妒乳乳悬证治 乳证门汇方 阴肿证治 阴痛证治 阴痒证治 阴挺证治 阴疮证治 阴痔证治 阴冷证治 阴吹证治 交接出血证治 前阴诸证门汇方 热入血室 血分水分总括 血分证治 水分证治 梦与鬼交证治 梅核气证治 血风疮证治 ??疮证治 足跟痛证治 杂证门汇方 四诊总括 察色 听声 审病 切脉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

卷五

拭口附下胎毒法 甘草法 黄连法 朱蜜法 豆豉法 断脐 浴儿 藏胎衣法 天德月空 剃头 不啼 鞭背法 熏脐带法 不乳 眼不开 吐不止 不小便 不大便 大小便不通 肛门内合 噤口 撮口 脐湿脐疮 脐突 脐风 天钓 内钓 盘肠气痛 目烂 悬痈 重龈 鹅口 吐舌 弄舌 重舌 木舌 □乳 夜啼 胎黄 胎赤 赤游风 初生无皮 变蒸 惊风总括 惊风八候 通关救急法 急惊风 急惊后调理法 慢惊风 夹热夹痰慢惊 慢脾风 痫证总括 阴痫 阳痫 惊痫 痰痫 食痫 风痫 疳证总括 脾疳 疳泻 疳肿胀 疳痢 肝疳 心疳 疳渴 肺疳  肾疳 疳热 脑疳 眼疳 鼻疳 牙疳 脊疳 蛔疳 无辜疳 丁奚疳 哺露疳 吐证总括 辨岖吐哕证 伤乳吐 伤食吐 夹惊吐 痰饮吐 虫吐 虚吐 实吐 寒吐 热吐 泻证总括 伤乳食泻 中寒泻 火泻 惊泻 脐寒泻 脾虚泻 飧泻 水泻 感冒风寒总括 伤风 伤寒 感冒夹食 感冒夹热 感冒夹惊 瘟疫总括 瘟病 风瘟 热病 瘟疫 瘟□疹痧 暑证总括 中暑 伤暑 暑风 暑厥 霍乱总括 湿霍乱 干霍乱 痢疾总括 寒痢 热痢 时痢 噤口痢 疟疾总括 寒疟风疟 食疟 疟痰疟饮 咳嗽总括 肺寒咳嗽 肺热陔嗽 食积咳嗽 风寒咳嗽 喘证总括 火热喘急 肺虚作喘 风寒喘急 痰饮喘急 马脾风 痰证总括 燥痰 湿痰 疝证总括 寒疝 湿热感寒疝 胎疝 阴肿 小肠气 淋证总括 寒淋 热淋 石淋 血淋 头痛总括 风寒头痛 内热头痛 腹痛总括 食痛 寒痛 虫痛 内食外寒腹痛 黄疸总括 阳黄 阴黄 水肿总括 风水肿 湿水肿 风湿肿 阳水 阴水 腹胀总括 虚胀 实胀 诸热总括 表热 里热 虚热 实热 积滞总括 食滞 癖疾总括 癖疾证治 汗证总括 自汗 盗汗 失血总括 衄血 吐血 便血 溺血 二便秘结 气虚脱肛 肛肿翻肛 龟胸 龟背 五软 五□ 五迟 鹤膝风 解颅 □陷 □填 中恶 痘原 出痘形证 痘出五藏形证 痘主部位 痘形顺逆 痘色顺逆 痘证老嫩 痘证□密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 辨气血虚实证 辨表证虚实 辨里证虚实 辨阳热证 辨阴寒证 辨虚实寒热误治 禀赋顺逆险 天时顺逆险 人事顺逆险 发热顺证 发热险证. 发热逆证 发热证治 升麻葛根汤 见点顺证 见点险证 见点逆证 见点证治 起胀顺证 起胀险证 起胀逆证 起胀证治 灌浆顺证 灌浆险证 灌浆逆证 灌浆证治 收靥顺证 收靥险证 收靥逆证 收靥证治 结痂落痂顺证 结痂落痂险证 结痂落痂逆证 结痂落痂证治 面部吉凶论 蒙头 抱鬓 蒙□ 锁眼 抱鼻 锁口 锁唇 托腮 锁项 披肩 聚背 攒胸 断桥 缠腰 囊腹 鳞坐 囊球 抱膝 无根 蛇皮 蚕种 燕窝 鼠迹 叠钱 环珠 浮萍 蟹爪 □沙 血泡 水泡 肉肿疮不肿 干枯 铺红 根窠无晕 皮薄浆嫩 空壳无浆 痘顶塌陷 灰陷白陷 紫陷黑陷 板黄 倒靥 痘疔 挑痘疔法 发热 惊搐 头痛 腰痛 腹痛 烦躁 厥逆 咳嗽 干哕 呕吐 呛水 口喷秽气 不食 秘结 泻泄 痢疾 失音 衄血便血 寒战咬牙 倦怠 痘后浮肿 痘后痈毒 目病 痘后牙疳 咽喉 夹疹 夹疲□ 夹痧 水痘 男子年长出痘 妇女出痘行经 孕妇出痘 痘出遇产 产后出痘 疹原 麻疹轻重 麻疹主治大法 麻疹未出证治 麻疹见形证治 麻疹收没证治 身热不退 烦渴 谵妄 喘急 咳嗽 喉痛 失音 呕吐 泻泄 痢疾 腹痛 衄血 瘙疹 盖痘疹 瘟疹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 种痘要旨 选苗 蓄苗 天时 择吉 调摄 禁忌 可种 不可种 水苗种法 五藏传送之理 旱苗稙法 痘衣种法 痘浆种法 信苗 补苗 自出 治法

外科卷上

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头前正面歌 头后项颈歌 胸腹脊背歌 手膊臂外内歌 足膝外内歌 肺经歌 大肠经歌 胃经歌 脾经歌 心经歌 小肠经歌 膀胱经歌 肾经歌 心包络经歌 三焦经歌 胆经歌 肝经歌 任脉歌 督脉歌 脉部位歌 脉分主歌 浮沈脉歌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 虚实微散诸脉歌 迟数缓疾结促代诸.. 滑涩弦紧洪细大长.. 痈见疽脉、疽见痈.. 痈疽伏脉歌 肿疡溃疡浮脉歌 肿疡溃疡沈迟脉歌 肿疡溃疡数脉歌 肿疡溃疡滑脉歌 肿疡溃疡涩脉歌 肿疡溃疡虚实脉歌 肿疡溃疡长脉歌 肿疡溃疡短脉歌 肿疡溃疡洪脉歌 肿疡溃疡微脉歌 肿疡溃疡动紧脉歌 肿疡溃疡缓脉歌 肿疡溃疡芤弦脉歌 肿疡溃疡牢脉歌 肿疡溃疡濡弱脉歌 肿疡溃疡散脉歌 肿疡溃疡大细脉歌 肿疡溃疡促脉歌 肿疡溃疡结代脉歌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痈疽总论歌 痈疽阳证歌 痈疽阴证歌 痈疽半阴半阳歌 痈疽五善歌 痈疽七恶歌 痈疽顺证歌 痈疽逆证歌 痈疽辨肿歌 痈疽辨痛歌 痈疽辨脓歌 痈疽辨痒歌 痈疽辨晕歌 痈疽总论治法歌 内消治法歌 内托治法歌 虚实治法歌 痈疽针法歌 痈疽砭法歌 痈疽炙法歌 痈疽烙法歌 神灯照法歌 桑柴火烘法歌 牛胶蒸法歌 药筒拔法歌 肿疡主治类方 肿疡敷贴类方 溃疡主治类方 洗涤类方 膏药类方 麻药类方 去腐类方 生肌类方 百会疽 透脑疽 侵脑疽 佛顶疽 额疽 勇疽 鬓疽 夭疽、锐毒 耳后疽 耳发 耳根毒 玉枕疽 脑后发 脑铄 油风 白屑风 秃疮 蝼蛄疖 发际疮 头风伤目 颧疡颧疽 颧疔 面发毒 面游风 痄腮 颊疡 骨槽风 发颐 时毒 凤眉疽 眉心疽 龙泉疽 虎髭毒 燕窝疮 雀斑 黑痣 黧黑皯〔黑曾〕 脑疽、偏脑疽 天柱疽 鱼尾毒 百脉疽 结喉痈 夹喉痈 瘰历 瘰历未溃敷贴 瘰历溃后方 上石疽 失荣证 钮扣风 上中下发背 上搭手 中搭手 下搭手 莲子发 蜂蜜发 阴阳二气疽 串疽 酒毒发 连珠发 丹毒发 禽疽 痰注发 黄瓜痈 肾俞发 中石疽 缠腰火丹 眼胞菌毒 眼丹 针眼 眼胞痰核 椒疮粟疮 皮翻证 漏睛疮 目中努肉 鼻疽 鼻疔 鼻渊 鼻匿疮 鼻疮 鼻痔 肺风粉刺 酒疱鼻 黑疔 耳疳 耳衄 耳痔耳蕈耳挺 旋耳疮 大人口破 鹅口疮 口糜 反唇疔、锁口疔 唇疽 茧唇 唇风 牙衄 牙宣 钻牙疳 牙疔 牙痈 走马牙疳 齿匿 齿龋 紫舌胀 痰包 舌衄 重舌痰核重?舌疔 舌疳(附:瘰历风.. 紧喉风(附:缠喉.. 慢喉风 喉闭(附:酒毒喉.. 哑瘴喉风 弄舌喉风 喉疳 喉癣 上〔月咢〕痈 锁喉毒 乳蛾 喉瘤 甘疽 膻中疽 脾发疽 井疽 蜂窝疽 蠹疽 其历痈 内外吹乳 乳疽、乳痈 乳发、乳漏 乳中结核 乳劳 乳岩

外科卷下

幽痈 中脘疽 吓痈 冲疽 脐痈(附:脐中出.. 少腹疽 腹皮痈 缓疽 腋痈 腋疽 黯疔 肋疽 渊疽 内发丹毒 胁痈(附:疽) 肺痈 大小肠痈 胃痈 脾痈 肝痈 心痈 肾痈 三焦痈 内痈总论 验内痈法 肩中疽、干疽、过.. 〔骨翏〕疽、肩风.. 乐疽 臑痈 鱼肚发 石榴疽 肘痈 臂痈(附疽) 腕痈 兑疽 穿骨疽 骨蝼疽 蝼蛄串 手发背 掌心毒 虎口疽(附合谷疔.. 病〔虾〕 手丫发 调疽 蛇头疔、天蛇毒 蛇眼疔、蛇背疔、.. 代指 蜣螂蛀 瘑疮 狐尿刺 鹅掌风 悬痈 穿裆发 跨马痈 便毒 疳疮 阴虱疮 肾囊痈 肾囊风 妇人阴疮 鹳口疽 坐马痈 臀痈 上马痈、下马痈 涌泉疽 脏毒 痔疮 坐板疮 附骨疽、咬骨疽 股阴疽 横玄疽、阴疽 伏兔疽 股阳疽、环跳疽 肚门痈、箕门痈 腿游风 青腿牙疳 膝痈疪疽 膝眼风 鹤膝风 下石疽 缓疽 委中毒 上水鱼 人面疮 三里发 腓〔月专〕发 黄鳅痈 青蛇毒 接骨发 附阴疽 内踝疽、外踝疽 穿踝疽 湿毒流注(附瓜藤.. 肾气游风 〔月廉〕疮 鳝漏 四弯风 风疽 足发背 涌泉疽 脱疽 敦疽 甲疽 足跟疽 厉痈、四淫 臭田螺 牛程〔足蹇〕 土粟 冷疔 脚气疮 田螺疱 肉刺 疔疮 流注 瘿瘤 多骨疽 结核 痼发 瘭疽 乌白癞 大麻风 杨梅疮 杨梅结毒 赤白游风 紫白癜风 白驳风 历疡风 丹毒 粟疮作痒 枯筋箭 疥疮 黄水疮 暑令疡毒小疖 瘴疽 产后痈疽 翻花疮 血风疮 〔倍〕癗 浸淫疮 火赤疮 猫眼疮 鱼脊疮 骨痿疮 风疳 血疳 白疕 漆疮 血箭 血痣 酸痛 疮口误入毒水 诸疮生蝇蛆 跌扑 金疮 箭头入肉(附毒) 铁针入肉 铁针误入咽喉 误吞铜钱 骨骾咽喉 杖疮 夹伤 竹木刺入肉 破伤风 发痉 汤火伤 冻疮 人咬伤 熊虎狼伤人 马咬伤 疯犬咬伤 马汗驴涎入疮 蛇咬伤 蜈蚣咬伤 蝎螫蚕咬 射工伤 蚯蚓伤 天蛇疮 蠼〔虫叟〕伤 百虫入耳 赤游丹毒 胎瘤 红丝瘤 胎〔敛〕疮 痘痈 葡萄疫 胎惊丹毒 滞热丹毒 婴儿疮疡 垂痈 胎风 脐疮 脐突 阴肿 脱肛 肛门作痒 遗毒 痘里夹瘿 痘疔 痘里发丹 痘烂 痘风疮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 十二时人神歌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 十干日不宜用针,.. 九宫尻神歌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 八廓所属歌 八廓部位歌 女子逆经歌 小儿生赘歌 小儿青盲歌 小儿疳眼歌 小儿通睛歌 不内外因为病歌 五风初患不足歌 五风初患有余歌 五轮主五脏病歌 五轮所属部位歌 内因为病歌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 内障总名歌 天行赤眼歌 外因为病歌 外障总名歌 玉翳浮满歌 白眼痛歌 白翳黄心歌 目睛原始歌 冰瑕翳深歌 冰翳歌 因他患后生翳歌 血灌瞳入歌 努肉攀睛歌 沉翳歌 肝虚积热歌 赤膜下垂歌 两眦赤脉歌 两睑粘睛歌 花翳白陷歌 青风不足歌 青风有余歌 突起睛高歌 胎风赤烂歌 胎患内障歌 胞肉胶凝歌 风赤疮痍歌 风牵喎僻歌 风牵睑出歌 倒睫卷毛歌 浮翳歌 乌风不足歌 乌风有余歌 神崇疼痛歌 能远怯近歌 逆顺生翳歌 钉翳根深歌 高风内障歌 干涩昏花歌 偃月翳歌 旋螺尖起歌 混睛歌 产后病目病 眼痒歌 被物撞破歌 雀目内障歌 眯目飞鹿飞丝歌 散翳歌 枣花翳歌 痛如针刺痛 黄风不足歌 黄风有余歌 黄膜上冲歌 黑水凝翳歌 黑风不足歌 黑风有余歌 黑翳如珠歌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 圆翳歌 滑翳歌 睥生痰核歌 雷头风歌 漏睛脓出歌 绿风不足歌 绿风有余歌 撞刺生翳歌 暴赤生翳歌 暴风客热歌 膜入水轮歌 冲风泪出歌 横翳歌 涩翳歌 瞳人干缺歌 睑生风粟椒疮歌 睑硬睛疼歌 鸡冠蚬肉歌 辘轳转关歌 蟹睛疼痛歌 鹘眼凝睛歌 惊振内障歌 □疮入眼歌 行经目痛歌 妊娠目病歌 附外治方 能近怯远歌 瞳神散大歌 瞳神缩小歌 九针原始歌 镵针主治法歌 员针主治法歌 鍉针主治法歌 锋针主治法歌 铍针主治法歌 员利针主治法歌 毫针主治法歌 长针主治法歌 大针主治法歌 行针次第手法歌 一、取穴歌 二、持针歌 三、温针歌 四、进针歌 五、指循歌 六、摄法歌 七、退针歌 八、搓针歌 九、捻针歌 十、留针歌 十一、摇针歌 十二、拔针歌 行针分寸法歌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 胆经表里原络主治.. 肝经表里原络穴主.. 八脉交会八穴歌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十二经起止歌 十二经穴周流歌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周身名位骨度 周身名位骨度 周身名位骨度 周身名位骨度 刺灸心法要诀 头部: 胸腹部: 胸腹部: 背部: 侧部 四肢部: 头部顶中 头部前 正面部 颈部 胸部 腹部 头部后 背部 侧头部 侧面部 侧项部 肩膊部 侧腋胁肋部 附:两手奇俞穴 手三阴经总穴名 手三阳经总穴名 足三阴经总穴名 足三阳经总穴名 肺脏经文 肺经循行经文 肺经循行歌 肺经穴歌 肺经分寸歌 大肠经文 大肠经循行经文 大肠经循行歌 大肠经穴歌 大肠经分寸歌 胃府经文 胃经循行经文 胃经循行歌 胃经穴歌 胃经分寸歌 脾脏经文 脾经循行经文 脾经循行歌 脾经穴歌 脾经分寸歌 心脏经文 心经循行经文 心经循行歌 心经穴歌 心经分寸歌 小肠经文 小肠径循行经文 小肠经循行歌 小肠经穴歌 小肠经分寸歌 膀胱经文 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经循行歌 膀胱经穴歌 膀胱经分寸歌 膀胱经分寸歌(续.. 心包络解 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心包络经循行歌 心包络经穴歌 心包络经分寸歌 肾脏经文 肾经循行经文 肾经循行歌 肾经穴歌 肾经分寸歌 三焦经文 三焦经循行经文 三焦经循行歌 三焦经穴歌 三焦经分寸歌 胆府经文 胆经循行经文 胆经循行歌 胆经穴歌 胆经分寸歌 肝脏经文 肝经循行经文 肝经循行歌 肝经穴歌 肝经分寸歌 奇经八脉总歌 任脉循行经文 任脉循行歌 任脉穴歌 任脉分寸歌 督脉循行经文 督脉循行歌 督脉穴歌 督脉分寸歌,附:.. 冲脉循行经文 冲脉循行歌 冲脉穴歌 冲脉分寸歌 带脉循行经文 带脉循行歌 带脉穴歌 带脉分寸歌 阳跷阴跷脉循行经.. 阳跷脉循行歌 阳跷脉穴歌 阳跷脉分寸歌 阴跷脉循行歌 阴跷脉穴歌 阴跷脉分寸歌 阳维阴维脉循行经.. 阳维脉循行歌 阳维脉穴歌 阳维脉分寸歌 阴维脉行歌 阴维脉穴歌 阴维脉分寸歌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灸难产穴歌 针子户穴歌 灸遗精穴歌 灸痨虫穴歌 灸痞根穴歌 灸肘尖穴歌 灸鬼哭穴歌 灸中恶穴歌 灸疝气穴歌 灸翻胃穴歌 灸肠风穴歌 灸暴绝穴歌 灸鬼眼穴歌 灸赘疣穴歌 灸瘰□穴歌 灸腋气歌 灸疯犬咬伤歌 灸蛇蝎蜈蚣蜘蛛咬.. 足三里穴歌 内庭穴歌 曲池穴歌 合谷穴歌 委中穴歌 承山穴歌 太冲穴歌 昆仑穴歌 环跳穴歌 阳陵泉穴歌 通里穴歌 列缺穴歌 四季针灸坐向歌 灸法点穴用火歌 灸法早晚次序歌 灸法大小多少歌 灸法调养歌 灸疮调治歌 灸疮膏药歌 行针避忌歌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 禁针穴歌 禁灸穴歌 制针法歌 煮针药方 四肢部 环跳 臂骨 锁子骨 臑骨 竹节骨 大楗骨 五指骨 玉堂 玉梁骨 地阁骨 补遗 山角骨 中血堂 手法总论 竹帘 囟骨 尾□骨 扶桑骨 杉篱 肘骨 足五趾骨 两钓骨 两颧骨 披肩 抱膝 歧骨 后山骨 按摩法 背骨 背部 凌云骨 唇口 振梃 胸骨 胸腹部 胯骨 骨伤作痛 侧部 接法 推拿法 旋台骨 通木 阴囊 寿台骨 摸法 端法 裹廉 鼻梁骨 膝盖骨 蔽心骨 踝骨 齿 器具总论 颊车骨 头部 击扑损伤应刺诸穴.. 击扑损伤应刺诸穴.. 击扑损伤应刺诸穴.. 击扑伤后入房伤脾 击扑损伤脉色-1 击扑损伤脉色-2 攀索 颠顶骨 叠砖 □骨 □骨 恶血已留复因怒伤.. 提法 发热 腕骨 跗骨 腰柱 腰骨 跟骨 凫骨 方法总论 喘咳 昏愦 挟表 眩晕 秘结 呕吐黑血 胁肋胀痛 胸腹痛闷 少腹引阴茎作痛 肌肉作痛 血虚作痛 作渴 作呕 伤损内证 伤损出血 烦躁 瘀血作痛 瘀血泛注 头面部 腹痛 补遗方

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二   >   辨脉法篇

辨者,别也。辨脉者,辨别诸脉之名也。法者,诸脉部位至数,形状相类相反,别之 各有其法也。脉名者,如浮、沉、迟、数、滑、涩诸脉之名是也。部位者,如浮、中 、沉、上、下之部位是也。至数者,如迟三至,数六至之至数是也。形状者,如滑流 、涩滞之形状是也。相类者,如弦与紧,滑与动之类是也。相反者,如浮与沉,虚与 实之反是也。皮肤取而得之,谓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谓之沉,此以脉之上下部位而 得名也,是则凡脉因部位而得名,皆统乎浮沉矣。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谓之 弱;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浮中 沉俱无力,按之且大谓之虚;浮中沉极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浮中沉 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 寻始得,谓之伏,此皆以部位兼形状相反,而得名者也。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 至,谓之数,此以脉之至数而得名者也,是则凡脉因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乎迟数矣。 如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数时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此皆以至数兼相类而得名者也。流利如 珠,谓之滑;进退艰难滞涩,谓之涩,此以脉之形状而得名也,是则凡脉因形状而得 名者,皆统乎滑涩矣。如脉形粗大,谓之大;脉形细小,谓之小;来去迢迢,谓之长 ;来去缩缩,谓之短;来盛去衰,谓之洪;其形如豆,动摇不移,谓之动;状类弓弦 ,按之端直且劲,谓之弦;较弦则粗,按之左右弹指,谓之紧,此皆以形状兼相类相 反而得名者也。此辨脉之大概也。诊者于此能详审而扩充之,则进乎法矣。今以浮、 沉、迟、数、滑、涩,六脉别之以为纲;以大、小、虚、实,诸脉辨之以为目,务使 阴阳标本,虚实寒热,心中有据,指下无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证处方,自无错谬矣 。 @@@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 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注】 此以脉之阴阳,辨病之阴阳生死法也。浮、大、数、动、滑,五者,比之诸脉为有余 ,阳道有余,故曰阳也。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诸脉为不及,阴道不及, 故曰阴也。阴病,谓阴寒病也。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 、滑类也。以阴病得阴脉证脉相应,死难必也。阴病若得阳脉,犹冬尽春生,万物虽 未即生,然日进生机,故曰生也。阳病,谓阳热病也。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 脉即沉、涩、弱、弦、微类也。以阳病得阳脉,证脉相应,生可卜也;阳病若得阴脉 ,如暑去秋来,万物虽未即死,然日趋死候,故曰死也。盖天人无二理,春夏为阳, 秋冬为阴,阳主生,阴主杀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者,通藏府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 程知曰: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 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盛也。故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 @@@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 则结,此皆病脉。

【注】 缓,四至脉也,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数,六至脉也,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 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阴阳偏胜则病,故曰:此皆病脉也。 @@@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

【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当是衍 文。

【注】 脉来至数不乖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乃一藏无气,求他藏以代续之 故也。凡病得此代脉者,必为难治,盖以促结之止,如急行而蹶,虽然中止,即能自 还,非代脉之止可比也。 @@@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 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 『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 「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注】 动者躁动也,谓阴阳互相鼓击而不宁也。动,阳脉也,寸为阳,阳乘击于阳,故阳动 发热也。尺为阴,阴乘击于阴,故阴动汗出也。关界乎阴阳,则阴阳互相乘击,故发 热汗出同见也。此为动而有力,阳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为阳衰之诊,则必形冷而 不发热,汗出而必恶寒,非搏击阳盛之动,乃扰乱阳虚之动也,由三焦之阳气伤,则 不能外温肉分,故有是证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 摇,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 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 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程知曰:阳升阴降,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间,则冲和安静,惟阳欲升,而阴不 足以和之使降,则两相搏击,其脉必数,而厥厥摇动见于关上也。 @@@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此非谓浮紧即弦脉,乃谓浮而劲紧,弦之状也。弦紧相类, 惟恐人将弦作紧,将紧作弦,故并举相形以别之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 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所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端 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 常,言左右旋转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紧为寒邪方盛,直细中有转动急疾之意,故谓如转索也。张锡驹曰:弦紧之 分,在移与不移耳! @@@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 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 空之象也。弦则为劲,减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像 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 虚相搏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弦而虚大之脉也。弦则为减,谓阳气减少而寒也;大则为芤,谓似革中空 而虚也。虚寒相抟,则精血漏失,故有革象也。 @@@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 此下,皆残贼为病之诊也。相乘之脉为正气虚,随我所虚而乘及之之谓也。残贼之脉 为邪气实,恃彼之强而虐及之之谓也。此六脉者名曰残贼,残则明伤,贼则暗袭,脉 中有此当属实邪,不论何部,但本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也。

【集注】 方有执曰: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于其 部生起病端。 张锡驹:残,伤残;贼,贼害也。言此六者之脉,足以暗伤人之经脉血气,如贼之害 人而不觉,故曰能为诸脉作病也。 @@@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 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 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 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 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 ,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入内 ,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迫,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 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注】 寸口阴阳俱紧者,谓六脉浮沉俱紧也。浮脉紧,则雾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脉紧,则寒 邪中于下焦,上焦指太阳也,下焦指少阴也。雾露之邪,曰洁、曰清,清邪中上,发 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邪中于太阳表也。寒邪曰浑、曰浊、浊邪中 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里也。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 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盖因其人表气虚,里气不固,清浊之邪,中伤上下,三焦 相溷,表里不通,以致上焦清气不宜,邪气怫郁,与藏相熏,口烂蚀龂。中焦不治, 胃气主下,而反上冲,脾气主运,而反不转,中焦皆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行也。 若正能胜邪,卫气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黄,热伤之经必血凝肉腐,而外发为痈脓也 。若荣气先通,其人必先嚏嗢咽塞,热拥于里之血凝者自下,状如豚肝也。若正不胜 邪,阴阳俱逆,荣卫不通,脾气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里急坠痛, 圊便数窘,命将难全也。

【集注】 沈亮宸曰:伤寒之证,转热即佳,故少阴、厥阴,皆以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 皆非死证。若阴阳俱厥,厥者必利,故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难全也。 方有执曰: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浑,以天地之偏气言也。阴中于邪已下至浊邪 中下一节,是释上文阴即下焦,阳即上焦也。阴气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证。若 卫气前通已下,言变痈脓之故。若阴气前通已下,言变脓血利之故。卫气即阳气,荣 气即阴气,乃承上荣卫不通而言,而清浊之所以为病,在其中矣!阴阳俱厥已下,言 证并于里而加重,故曰:命将难全也。 @@@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发热者,此为 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戒人临此阴阳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此条之蜷卧足冷,即上条 之浊邪中下也;此条之鼻涕舌胎,即上条之清邪中上也;此条之唇口干燥,即上条之 口烂蚀龂也;此条之反大发热,即上条之痈脓下血也;此条之腹中痛,即上条之下重 湫痛也;此条之恶寒,即上条之必内栗也。脉阴阳俱紧,伤寒脉也;口中气出,唇口 干燥胃经热也;蜷卧足冷,少阴寒也;鼻中涕出,表伤风也;舌上胎滑,里无热也。 似此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杂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则当审其孰轻、孰重、孰 缓、孰急,先后施治可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渐温者,此阴退阳复为欲解 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乃邪盛正衰,此为难治也。设使恶寒知尚在表,若 呕必欲入里也。腹内痛者,知邪已入里,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盛也,恶寒尚在表也,腹内痛已入里也。 @@@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 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 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是衍文。

【注】 此发明脉阴阳俱紧,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义也。吐利后脉仍紧,为邪未尽 不解也;紧去脉缓,为邪尽人安欲解也。若紧去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则胃未 和为未解也;若欲食者,则胃已和,虽脉迟亦为欲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 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也。 @@@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注】 平脉以脉内外候关格,此以脉尺寸候关格。于此推之,凡阴阳盛极皆病关格,而不必 定在内外尺、寸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实,在尺则阴邪实,关闭 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 格则吐逆也。

【集注】 张锡驹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脉在于 寸,则为格阳,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 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 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行于脉外者,数且疾矣。卫气行疾,荣气行迟,荣 卫不相辅而行,故曰失度。浮、滑、数、疾,有余之脉,见发热无汗有余之证,脉证 相合则为可治 ;若见发热汗出不足之证,脉证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 成无己曰: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解者,邪气退也。若不解者,正气脱也, 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当是衍文。风虚相搏之 「虚」字,亦当是「热」字。

【注】 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注】 诸脉浮数,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遏郁于表,则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也。若有隐痛之处,饮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诊,乃内痈蓄积有脓之诊 ,于此知浮数之脉,不可概为风热也。

【集注】 王肯堂曰:人身有焮肿痛楚处,未有不自觉者,此条所言,必是内痈,故曰:蓄积有 脓也。如胃脘痈,肺痈,肠痈,皆各有辨,而胃痈之脉,人迎反盛,未有不误以为伤 寒者,故宜察之。 程应旄曰:脉证似伤寒,若不于若有痛处,饮食如常之证参酌,而误以辛温发散,助 其阳热,否则误以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曰:若为焮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藏府,随内外而发痈脓也。 @@@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痂癞。

【注】 六脉俱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强者热也,风热相搏,必成瘾疹也。身体为痒 ,痒者肌虚,热气外薄故也,名为泄风,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 癞之类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

【注】 寸口者,指寸、关、尺三部而言也。诸微,谓凡病见微脉,皆亡阳也。诸濡,谓凡病 见濡脉,皆卫虚也。诸弱,谓凡病见弱脉,皆荣虚也。诸紧,谓凡病见紧脉,皆为寒 也。诸乘寒者,谓诸微濡弱脉,亡阳荣卫不足之人,一病即见残贼。紧脉则为寒乘病 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痒;厥于经者,战栗口噤不能言语,以平日胃虚 损谷,脾虚不运,中虚不胜外邪也。

【集注】 程知曰:诸乘寒者,则以阳极虚,而阴寒直乘之也,故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 强直而无觉者,则以胃无谷气,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战内栗而厥也。 @@@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 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荣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 诊,虚冷亦见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 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 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不便,则为中寒实邪, 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集注】 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 凡脉皆然,不独紧也。 @@@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注】 上条以浮沉见微紧,此条以寸尺见微紧,皆阴盛阳亡之诊,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 阳也。祗曰:虚损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疾为阴胜,阴胜于内 ,阳绝于外,故为虚损多汗。 @@@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非有阙文,即是衍文。

【注】 病人脉微而涩,询之为医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辞也 ,谓亡其血气也。气亡则阳微,阳微则恶寒;血亡则阴弱,阴弱则发热;阳微阴弱, 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也。轻者邪不留连,遇所不胜时则愈;重者无休止时,即遇所不 胜尤甚也。然恶寒虽遇夏月盛热,欲着复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外,胃中 虚冷,大发其汗,令阳气微,故不胜寒也。发热虽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又数下之,令阴气弱,故不能胜热也。此即论 中所谓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沉痼寒热之病也。

【集注】 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则其肤空,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壳入 于胃,脉道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而盛卫愈□,血愈多而气愈 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 也。

【集注】 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 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 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 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则气不循常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曰:□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 化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如山坏之势也。 @@@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 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藏府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 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 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也。脉微而涩,荣卫不足,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 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身体周痹不仁。荣气不足,故身烦疼,口难言语;卫气不足 ,故恶寒数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浊;下焦司升,升者浊中之清;中焦司升降 ,清者令其上升,浊者令其下降。今荣卫不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不能各归其 部,而失其职矣。上焦不归,则浊气不降,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则升降相违,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清气不升,故不能约束而遗溲也。 @@@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 此详申荣卫上焦之证也。面色黄青,荣卫不足之色也。恶寒而栗,欬嗽唾腥,吐痰涎 沫,肺损之证也。肺主皮毛,皮毛者,荣卫之所居,故肺损则皮聚而毛落,荣卫枯槁 也。

【集注】 成无己曰: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衰也。 @@@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 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 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荣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 「阳气微」;迟者荣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荣为血,血寒则发热, 岂有血寒发热之理乎?卫为气,气微者,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 胃气有余,自知。

【注】 此详申荣卫中焦之证也。缓以候胃,迟以候脾;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 ,能化者脾也。今阳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集注】 方有执曰: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

【注】 此又详申中焦之证。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不足则脾失健运 ,有余则胃强能食。此胃强脾弱,所以虽能食而不能消化也,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 化,气填胀闷于膈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气以胃中之阳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之谷气言,有余言有 宿食也。有宿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 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 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 ,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注】 此已下辨趺阳之脉、少阴之脉也。趺阳一名冲阳,在脚背上,去陷骨三寸脉动处,乃 是阳明胃经之动脉也。少阴一名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处,乃足少阴肾经之动 脉也。趺阳、少阴,乃古诊法,越人以十二经虽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者,以 寸口乃脉之大要会也。然此法不行久矣。设有危急之病,寸口脉不见,诊此以决死生 可也。若在平时,总不如以关脉为趺阳,尺脉为少阴,更为愈也。如趺阳胃脉迟而和 缓,是胃气不病,如经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按之无力,浮以候府,浮而无力,则 为伤胃;沉以候藏,数而无力,则为伤脾。询之病者,特为医下之所为,以致荣卫之 气内陷。其先数脉变微,为脾弱也;浮脉仍浮反甚,为胃强也。胃强则邪气独留,故 大便□,潮热发渴也;脾弱则脾气不运,故邪热不能杀谷,虽饥不食,气噫而快也。 医者前后施治如法,而浮数之脉,自当迟缓如经,则饥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 ,数脉终始不退,则生恶疮也。

【集注】 方有执曰:恶疮与屎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也。 程知曰:此言趺阳脉迟缓,妄下则有浮数之变也。 @@@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 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 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按】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当是衍文。少阴脉弦而浮,岂可 谓如经乎?当改,「沉而滑」字。

【注】 脾肾皆病下利,今趺阳胃脉浮涩,少阴肾脉如常,是病在脾不在肾也,何以知之?浮 为阳,以候胃;涩为阴,以候脾,浮与涩合,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见 沉而滑,故称如经也。若沉滑而数者,是阳邪伤阴,故知当屎脓血也。

【集注】 程知曰:水谷之下利属于脾、胃,而脓血之下利属于肾,此可诊趺阳、太溪而辨之也 。 @@@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按】 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 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必是传写之误。

【注】 前论以浮沉、尺寸候关格,此以趺阳候关格之诊法也。趺阳者,胃脉也。脉伏而涩, 伏则尺寸之阴阳停升降也,涩则三焦之元气不流通也。不升降流通,故上则吐逆,下 则不得小便,病名曰关格也。 @@@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 也。

【注】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脉当和缓,今反滑而紧者,以滑为胃气实。紧为脾气强,滑紧并 见,如持实以击强,故主急痛,痛还自伤脾胃也。以手把刃而成疮者,犹之操刃自割 ,而贻其害也。

【集注】 方有执曰:滑为食,故在胃,则主谷气实。紧为寒,故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 ,言胃实脾强,两相搏击而为病。譬如以手把刃而自伤,盖谓非由藏府而传变也。 @@@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注】 胃脉沉而数,沉主里,数主热,沉数为里实热,则能消谷。凡里病得此脉者,皆易治 也。若不沉数而沉紧,沉紧为里寒,则为残伤胃气之诊,故曰: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故在脾、胃为土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 。言趺阳主脾胃,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胜,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 ;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谷,故为难治。 程知曰:言趺阳沉数为消谷之病也。沉为实,沉主里也;数消谷,数为热也。紧盛为 邪胜,故为难治也。 @@@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注】 下利者,不论寒热皆中虚之病,故脉宜小宜缓,为病脉相宜,则易治也。今趺阳脉胃 大而紧,为病虚脉实,则不相宜,故为难治也。

【集注】 成无已曰: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亦微小,今反大紧,邪盛 也,故曰:难治。经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 张璐曰:趺阳脉紧,为寒邪伤胃,故必下利,下利脉大为邪盛,故难治也。 @@@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注】 脉见浮微而沉紧,虚寒之诊也。趺阳胃脉似有似无为阳虚,重按似紧中寒,胃阳虚寒 则气短矣。紧脉主痛而不痛者,以紧兼微,虽紧不劲,故不痛也。

【集注】 程知曰:言趺阳微紧,则中气虚寒,为短气之证也。 @@@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

【注】 趺阳脉伏不出,则中焦阳虚,脾胃不能上下输布,卫气不行,故病通身肤冷而□也。

【集注】 程知曰: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者荣血不濡也。 @@@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 微,四属断绝。

【注】 胃脉浮芤,浮者胃脉衰,芤者荣气伤。卫气衰,故身体瘦也;荣气伤,故肌肉甲错也 。浮芤相抟,日久而宗气衰微,生气少矣。四属断绝,谓皮、肉、脂、髓四者俱竭, 故一身枯瘦失滋养矣。

【集注】 程应旄曰:卫以荣为根,荣以卫为护,而荣卫之统于宗气者,又以趺阳胃为根也。 @@@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 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按】 阴肿大而虚之「虚」字,当是「痛」字。细玩可知。

【注】 外感,六脉浮紧,寒气在外,故骨节烦痛;内伤,胃脉浮紧,寒气在内,故腹满绞痛 。寒气相抟,肠鸣而转,转则膈中寒气下趋洞泄也。若少阴脉浮不出,则下焦阳虚, 寒气聚于阴器,不得发泄,故病疝阴肿大而痛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注】 此少阴负趺阳大旨。盖少阴肾属水,趺阳胃属土,杂病恶土克水,而伤寒少阴病,惟 恐土不能制水,水一泛溢,则呕吐、下利,无所不至。若趺阳脉和,胃土有权,则水 有制,而少阴负则为顺矣。顺者,土不为水侮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平成,物阜人安,非天下之至顺乎 ?古今谓趺阳有脉者不死,有以哉! 汪琥曰:趺阳脉,『图经』原名冲阳脉,在足跗中指端,上行五寸,去陷谷穴三寸, 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故一名会原,诊法病重者切之以决死生。伤寒以胃气为本 ,趺阳之脉不衰,知胃气尚在,病虽危犹可治也。 @@@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注】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肾阴虚,故微烦也;涩者脉道滞,故肢冷也。

【集注】 方有执曰:弱为虚损不足脉,阴虚生内热,所以烦,然属虚烦,故虽烦亦微也。涩为 少血而不滑,不能上与阳相顺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程知曰:言肾脉微涩之病也。少阴肾动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也。 @@@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 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注】 少阴脉不至,是肾气衰微,精血少也。肾者阴中藏阳者也,肾阴虚竭,不能藏阳,阳 气上奔,迫促胸膈,宗气反为所阻,聚而不行,血结心下。阳气既奔于上,极必退下 ,退下则阴股间热,与阴相动,所以必然也,虽令知觉冥,身不仁而不死,此为尸厥 也。当刺期门以通结血,刺巨阙以行宗气,庶厥回而复苏也。 音切 辄陟涉切 惵音垤 菽音叔 蔼于盖切 瞥匹灭切 萦于荣切 卵卢管切 溷胡困切 龂鱼斤切 嚏音帝 湫子由切 疹之忍切 痂音加 癞力代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