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四 > 阳盛格阴
32. 阳盛格阴身肢厥, 恶热烦渴大便难, 沉滑爪赤小便赤, 汗下清宜 阴自完. 【注】经曰: 阳气太盛, 阴气不得相营也. 不相营者, 不相入也. 既 不相入, 则格阴于外, 故曰阳盛格阴也. 其外证虽身肢厥冷, 颇似阴 寒,而内则烦渴, 大便难, 小便赤, 恶热不欲近衣, 爪甲赤, 脉沉滑, 一派阳实热证. 汗下清三法得宜, 则阳得以消, 阴得以完全也. 表实 无汗, 三黄石膏汤. 里实不便, 三承气汤. 热盛无表里证, 宜解毒白 虎汤. 【集注】刘完素曰: 蓄热内甚, 脉须疾数, 以其极热蓄甚而脉道不利, 反致脉沉细欲绝, 俗未明造化之理, 反谓传为寒极阴毒者. 或始得之, 阳热暴甚, 而便有此证候者; 或两感热甚者, 通宜解毒加大承气汤下 之. 后热稍退而未愈者, 黄连解毒汤调之. 或微热未除者, 凉膈散调 之. 或失下热极, 以至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 若急下之, 则残阴暴绝 必死, 盖阳后竭而然也. 不下亦死, 宜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 养阴退 阳,积热渐以消散, 则心胸再暖而脉渐以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