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首页 > 医宗金鉴 > 卷三 > 保元汤
治男妇气虚之总方也. 婴儿惊怯, 痘家虚者, 最宜. 黄耆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春夏二三分 秋冬六七分 ,右四味,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昔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 补金, 培土, 为除烦热之 圣药, 镇小儿之惊, 效如桴骨. 魏桂岩得之, 以治痘家阳虚顶陷, 血 虚浆清, 皮薄发痒, 难灌难敛者, 始终用之. 以为血脱须补气, 阳生 则阴长, 有起死回生之功, 故名之为保元也. 又稍佐肉桂, 分四时之 气而增损之, 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 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 血内泣 ,引之出表, 则气从内托; 血外散, 引之归根, 则气从外护. 参, 耆 非桂引导, 不能独树其功. 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 亦不能绪其条理 , 要非寡闻浅见者能窥其万一也. 四君中不用白术, 避其燥; 不用茯苓 ,恐其渗也. 用桂而不用四物者, 以芎之辛散, 归之湿润, 芍之酸寒 ,地黄之泥滞故耳. 如宜升则加升柴, 宜燥加苓术, 宜润加当归, 宜 利气加陈皮, 宜收加芍. 宜散加芎. 又表实去耆, 里实去参, 中满忌 甘,内热除桂, 斯又当理会矣. 【按】元气者, 太虚之气也, 人得之则藏乎肾, 为先天之气, 即所谓 生气之原, 肾间动气者是也. 生化于脾, 为后天之气, 即所谓水谷入 胃,其精气行于脉中之营养, 其悍气行于脉外之卫气者是也. 若夫合 先后而言, 即大气之积于胸中, 司呼吸, 通内外, 周流一身, 顷刻无 间之宗气者是也. 总之, 诸气随所在而得名, 实一元气也. 保元者, 保守此元气之谓. 是方用黄耆保在外一切之气, 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气 ,人参保上, 中, 下, 内, 外一切之气, 诸气治而元气足矣. 然此汤 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 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 加肉桂以鼓肾间动 气,斯为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