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收 藏 分 享

{{book.name}}

{{chapter.name}}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季胁,小肋也。在胁下两旁,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

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

腹为阴,故里以候腹。

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

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

左外者,言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言左关之后半部也。

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里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阴也。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腑。

然胃亦腑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胃气当于此察之。

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脏腑之气亦无不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

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

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

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竟,尽也。

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

下而尽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

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根。

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外侧。

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矣,或有两条亦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

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

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

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内,于义亦通。

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

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必先推求于外。若但见沉脉而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推求于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此上盛下虚,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故身有痹痛也)【按】五脏六腑以暨心包络,共成十二经,分发于脉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变乱,第详玩《内经》,便昭然于心目矣。

《内经》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关尺也。

然腑不及胆者,寄于肝部也;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不知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误矣。

彼不过因小肠脉络于心,大肠脉络于肺耳。

然则肾之脉亦络于心,而遂以左寸候肾可乎!膻中为手厥阴经,即心包络也。

故经曰∶“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外,上也。

内,下也。

义见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又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即此三段经文而细绎之,则膻中即是心包,心包实为心府,昭确可据,而高阳生候于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亦以包络、膻中分为二候,况其他哉!《内经》明称左右皆肾,而命门居两肾之中。

考《明堂》、《铜人》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且脉之应于指下,为有经络,循经络朝会于寸口,而《内经》并无命门之经络,妄以穴名为脏,配列右尺,真是蒙昧千秋矣。

三焦者,中清之府,通行人身三元之气。

三焦通,则周身之气皆通。

故经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王叔和分发于寸关尺,乃至当也。

而高阳生分隶于右尺,尤为谬妄,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经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此《内经》三部之候法也。

腑不及胆者,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

至高阳生伪诀,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列于右尺,及厥阴膻中,竟置而不言,又男女易位,故不可不为之辨。

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

此一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论也。

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伪诀越中焦而候之寸部,有是理乎?伯仁见及于此,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

伪诀之误,特因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不知经络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定位,何可混耶!叛经者一也。

《灵枢》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为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由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

伪诀列于左尺,不亦妄乎?又曰,“密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由是则有形象矣。

伪诀以为无形,不亦妄乎?叛经者二也。

《素问》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此止十一经耳,则手厥阴一经竟何在乎?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盖以膻中足十二经之数,则配手厥阴经者,实膻中也。

及《灵枢》叙经脉,又有包络而无膻中。

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

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包络之别名也。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独膻中称臣使者,君主之亲臣也。

由是察之,包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

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

乃伪诀竟不之及,则手厥阴为虚悬之位矣。

叛经者三也。

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肾脏而分两尺之候者,为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之左右也。

《刊误》以两尺候肾,深合经旨。

《难经》、《脉诀》俱以左尺候肾水,右尺候命门相火,误矣。

考《明堂》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间。

虽两肾水脏,而相火寓焉,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也。

独不思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

详考《内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也。

既无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虽然,左阳右阴,天之常也。

左水右火,地之理也。

两尺之脉,左尺主肾中之真阴,右尺主肾中之真阳,不可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也。

要知命门总主乎两肾者也。

(右尺诊相火,亦通)

点击上方评价按钮,添加第一条评价

评价列表 {{book.comment_num}}

  • {{comment.user_nickname}}

    {{comment.time}}

    {{comment.star}} {{comment.star}}
点我获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