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name}}
{{chapter.name}}
体象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
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涩而坚大,为有实热。
涩而虚软,虚火炎灼。【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
《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
《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
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
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
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也。
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
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
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
须知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涩而确有分别也。
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
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左尺见之,为虚残之候。
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症也。
如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以养胎。
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
大抵一切世间之物,濡润则必滑,枯槁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足疑者。
点击上方评价按钮,添加第一条评价
评价列表 {{book.comment_num}}
-
{{comment.user_nickname}}
{{comment.time}}
{{comment.star}} {{comment.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