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收 藏 分 享

{{book.name}}

{{chapter.name}}

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

凡虚微细弱,皆属濡类。

不似虚脉之脉大无力,微脉之微细如丝,弱脉之沉细软弱也。

(语出张璐。又濒湖体状诗曰∶濡形浮脉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相类诗曰∶浮而柔细知是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注曰∶浮细如绵曰濡,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细如绵曰弱,沉而极细不断曰细)濡为胃气不充。凡内伤泄泻自汗喘乏,多有是脉。

张璐、士材论极精明,谓其治宜峻补。

不似阴虚脱血,纯见细数弦强,欲求濡弱,绝不可得也。

盖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则浮大,而濡则弱小也。

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濡在浮分也。

濡脉之软弱,与微脉相类;但微则欲绝,而濡则力微也。

濡脉之无力,与散脉相似;但散则从大而按之则无,濡则从小而渐至无力也。

夫从小而渐至无力,气虽不充,血犹未败;从大而按之即无,则气无所统,血已伤残,阴阳离散,将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

由斯言之,则濡与散,不啻天渊矣。

所以濡脉多责胃气不充,或外感阴湿。

故治宜温补而不可用伤残之药耳。

(李士材曰∶濡脉者,浮小而软也)

点击上方评价按钮,添加第一条评价

评价列表 {{book.comment_num}}

  • {{comment.user_nickname}}

    {{comment.time}}

    {{comment.star}} {{comment.star}}
点我获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