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name}}
{{chapter.name}}
然总不越阴阳虚实为之条贯。
盖脉之实者,其症必实(仍有寒实热实之分);脉之虚者,其症必虚(仍有火衰水衰之别)。
若使脉实而症不实,非其所假在症,即其所假在脉也;脉虚而症不虚,非其所假在脉,即其所假在症也。
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火虚也。
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
虚火虚胀,其堪取乎。
此宜从脉之虚,不宜从症之实也。
症即外寒而脉见滑数者,必假寒也。
利即清水而脉见沉实者,必假利也。
假寒假利,其堪取乎。
此宜从脉之实,不宜从症之虚也。
然症实有假,而症虚无假。
假实者病症莫测,必须旁求他症,及以脉候,其假始出。
若使症属虚候,其症即知。
纵有假寒假利,貌若虚象难明。
然仔细考求,其寒止属外见,而内必有烦躁等症。
利即清水,而内必有燥粪,其水止从旁流,脉必滑数有力,仍与实脉实症相似,宁曰症有假虚,而脉可不深信哉。
点击上方评价按钮,添加第一条评价
评价列表 {{book.comment_num}}
-
{{comment.user_nickname}}
{{comment.time}}
{{comment.star}} {{comment.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