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name}}
{{chapter.name}}
体象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初春杨柳。
兼脉主病缓为胃气,不主于病。
取其兼见,方可断症。
浮缓风伤,沉缓寒湿。
缓大风虚,缓细湿痹。
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左寸涩缓,少阴血虚。
右寸浮缓,风邪所居。
左关浮缓,肝风内鼓。
右关沉缓,土弱湿侵。
左尺缓涩,精宫不及。
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按】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
在卦为坤,在五行为土,在时令为四季之末,在人身为足太阴脾。
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和平之脉也。
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气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
又云,土为万物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疾不生。
又一切脉中皆须挟缓,谓之胃气;但得本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则真脏脉见,与之短期。
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缓之于脉大矣哉!是故缓脉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耳。
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
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王叔和《脉经》云∶“脾旺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死不治。
反得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
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高阳生伪诀以缓脉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症,出自杜撰,与缓脉无涉也。
点击上方评价按钮,添加第一条评价
评价列表 {{book.comment_num}}
-
{{comment.user_nickname}}
{{comment.time}}
{{comment.star}} {{comment.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