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name}}
{{chapter.name}}
体象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主病伏脉为阴,受病入深。
伏犯左寸,血郁之症。
伏居右寸,气郁之。
左关值伏,肝血在腹。
右关值伏,寒凝水谷。
左尺伏见,疝瘕可验。
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
浮中二候,绝无影晌,虽至沉候,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见耳。
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垣也。
在《伤寒论》中,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脉为例也。
火邪内郁,不得发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阴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
又有阴症伤寒,先有伏阴在内,而外复感寒邪,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乃复回,脉乃复出也。
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则必死无疑。
刘玄宾云∶“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脉也,亦为其将自有汗也。”乃伪诀云∶“徐徐发汗”,而洁古欲以附子细辛麻黄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
伪诀论形象则妄曰∶“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是于中候见形矣,在伏之名义何居乎!
点击上方评价按钮,添加第一条评价
评价列表 {{book.comment_num}}
-
{{comment.user_nickname}}
{{comment.time}}
{{comment.star}} {{comment.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