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收 藏 分 享

{{book.name}}

{{chapter.name}}

(增补)《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庭矣。

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

肾属水,水涸则面黎。

青为怒气伤肝。

赤为心火炎上。

痿黄者内伤脾胃。

紫浊者外感风邪。

憔悴黝黑,必郁悒而神伤。

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

山根明亮,须知欲愈之。

环口黎黑,休医已绝之肾。

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

眉目一占,肺肝斯见。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鸡冠者生。

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乌羽者生。”且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各有偏胜盈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

然所谓神者,色中有光泽明亮是也。

即脉有胃气,同一理也。

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是也。

《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色黄,其脉中缓而大。

色白,其脉浮涩而短。

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

脉急,尺之皮肤亦急。

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脉涩,尺之皮肤亦涩。

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色青,脉涩而短,乃金克木;脉大而缓,乃木克土,皆为相胜之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乃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乃水生木,皆为相生之脉)《内经》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又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灵枢》曰∶“五色各见其部。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

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不明不泽,其病不甚。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

(驹驹然,如马之奔散)其病散而气痛,则聚未成也。”浮沉浅深,皆内外阴阳之义。

然细绎之,浮沉虽有内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泽为辨。

如浮而泽者,浮则其病浅,泽则神有余,虽病即愈,吉之吉者也。

若浮而夭者,其病虽浅,神气将衰,主病气渐重之兆,安得谓之吉乎?如沉而夭者,沉则其病深,夭则其神不泽,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

若沉而泽者,其病虽深,神将复振,主病气渐退之兆,安得谓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而分顺逆,若更以顺色浓淡察之,则顺又有轻重之别矣。

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未尝不叹色之聚散不定也。

散者,如云撤散而不聚,其色渐渐而散,先浓后淡,先定后行也,主病色渐退之兆,即经所谓“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可见以色之聚散以为验。

抟者,如物抟聚而不散,其色渐渐而聚,先淡后浓,先行后定也,主病气方来之机,即经所谓“散为痛,抟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形色耳”。

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

若抟聚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

由此观之,病气方来,霍然之期尚远;病气渐退,痊愈之日已近。

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撤散之形,未可即决其凶;轻病而色顺,如兼抟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

然不明不泽之色,虽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

此皆轩岐言外之义,若不体认会悟其微,而决吉凶,一有不验,言望色难凭,咎将谁归?所云“各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又将各部而察之,其条分缕析,如江海之通众流,岂能以纸上之言尽者哉!黄帝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

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肤不仁。”又曰∶“黄赤为热。

色贵明润,不欲沉夭。

夭然色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鼻位中央,属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为肺之官也。

鼻色黄者,小便难。

独鼻尖青黄者,其人必为淋也。

青者腹中痛。

微黑者有水气。

白者亡血。

黄白无泽,气虚有痰。

紫浊时病。

赤为热。

鲜红有留饮。

鼻孔干燥,必衄血。

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及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极。

皆危。

鼻塞浊涕是风热。

鼻流清涕是肺寒。

鼻孔痔胀,属肺热有风。

颧色赤者,心病。

颧与颜黄黑者,肾病。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

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者死。

面白颧赤,火克金也,为贼邪,其病不治。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耳间青脉起掣病。

耳痛,耳肿,耳聋,及耳前红肿,皆系少阳之热。

人中平满主有水,土败唇反,甲笃乙死。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脾病者唇黄。

唇见五色者,病在脾。

唇色如红莲光泽者,无病。

舌干唇燥为脾热,燥而红者吉,燥而黑者凶。

肿赤者热极,青黑者寒极。

黄者血虚,白者失血。

口苦胆热,甜者脾热,淡亦脾热。

口燥咽干者,肾热。

舌干口燥者,心热。

口噤切牙者,痉病。

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

齿燥无津,阳明热极。

齿燥脉虚是中暑。

唇舌苔上有断纹者,难治。

唇青舌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唇口颤摇者,死。

舌短颧赤者,心病。

少阴气上逆,厥则啮舌。

舌色鲜红润泽者吉,黑者凶。

湿滑者吉,燥涩者凶。

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

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半表半里,宜和解,苔黄者,邪入胃,宜下。

苔燥黑生芒刺者,难治,法宜急下。

身不热,口不渴,苔黑而滑者,属阴寒,法宜急温。

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宜急下。

舌青苔滑,无热不渴者,阴毒寒极,宜急温。

舌紫黑者阴寒,赤紫者阳热。

舌硬,舌肿,舌卷,舌短,舌强囊缩者,难治。

若语言不清,神昏脉脱者,死。

阴阳易,舌出数寸死。

夏令热病,苔黑燥渴者,可治,不在必死之例。

若黑苔刮不去,及去易生刺裂者,必死。

冬月黑苔者,必死。

妇人难产,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子活母死。

面黄而淡,脾胃有伤,四肢痿弱,腹胀,面黄而浊如熏,湿盛黄胆。

黄如橘色多热。

黄兼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胃,或胁必有块。

面上白点,是虫积。

面色青黄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主食积。

目黑颊赤,主痰热。

目胞黑者,痰也。

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酸痛,痰入骨也。

眼黑面黄,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

伤寒眼下青色,主挟阴。

面黄目青,为伤酒。

目睛黄,酒疸。

面黄白,及肿连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黑在肾;黄在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面黄目青,及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

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

面目有黄色,是有胃气,为吉。

病患鼻准明,山根亮,目黄光,为有起色。

目黄心烦,脉和者,病将愈。

平人忽见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边者,凶。

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劳伤精神;不尔,即夜未睡。

黑而瘦,阴虚火旺。

臂多青脉,是脱血。

心病传肺,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肺病传肝,俱死。

五脏已夺,神明不守。

五脏气绝,大小便不禁,手足不仁。

三阴气绝,则目眩转,目;目为失志,失志则目者,死。

三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点击上方评价按钮,添加第一条评价

评价列表 {{book.comment_num}}

  • {{comment.user_nickname}}

    {{comment.time}}

    {{comment.star}} {{comment.star}}
点我获取更多